外语教学中心举办“中医防疫的历史与防疫方药”在线讲座

发布者:外语教学发布时间:2022-04-23浏览次数:165

 

2022年4月20日,外语教学中心为中医翻译硕士研究生举办了一场题为“中医防疫的历史与防疫方药”的线上讲座。该讲座是外语中心防疫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心常务副主任徐永红老师、研究生教研室主任、青年班主任杨渝老师及2019级中医翻译硕士研究生杨倩共同主讲。讲座主要面向研一、研二学生,部分研三学生也积极参与。会议由徐永红老师主持,三位主讲人围绕三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展开。杨渝老师为同学们梳理了中国古代防疫的历史、著名医家的防疫经验及防疫方药;徐永红老师则高屋建瓴地分析了新冠疫情中中医药的突出贡献;杨倩同学通过导读一篇英文文献,引导同学们反思在面对“谣言”时如何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评判的精神。


讲座由徐永红老师主持开场,青年班主任杨渝老师亲切地问候学生近期状态,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杨老师从《山海经》中记载的上古异兽“蜚”和甲骨文中关于“疫”的记载讲起,为同学们开启了一场跨越三千七百年的时空之旅。在漫长的防疫史中,尤其是中古时期(先秦至南北朝)的疫情记载尤其让人触目惊心。东汉末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就因一场疫情而诞生。《伤寒论》序中记录,张仲景的大家族三分之二死于瘟疫。同样,在这场瘟疫中,建安七子也在一、两年间折损五位。当时的人口几十年间从6000万锐减到1600。历史上许多著名事件的发生,如赤壁之战、安史之乱、宋金元时期的更迭、闯王进京等的事件,其重要诱因之一都是瘟疫。明朝末年,一场大瘟疫让吴又可登上了历史舞台,他的《瘟疫论》和“达原饮”至今仍值得研究,他提出戴口罩防疫的做法领先于世界防疫史。杨老师还给大家分享了在近三年的疫情中亲身体验“达原饮”方的妙用。此外,杨老师还进一步拓展大家的思路,将中国古代瘟疫发生的情况与气候、战争、自然灾害等情况进行对比,其结论让同学们耳目一新。最后,通过对比中国与欧洲的大瘟疫,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中医药是华夏文明的守护神,没有中医药,就没有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徐永红老师围绕“中医药的贡献”主题,分别阐述了国内、国际环境下中医药在新冠疫情中的重要角色,比如“三药三方”“世卫组织关于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专家评估报告”等。尤其是在近期的疫情中,中医药在香港防疫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以至于香港特首呼吁内地能大量增派中医防疫的支援力量。徐老师特别强调,在上海的疫情中,中医药正在显现其巨大的力量。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多所附属医院承担了大量的方舱医疗工作。中成药“莲花清瘟”成为人手一份的抗疫良药。徐老师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强调了在严峻的防疫工作中同学们作为中医药学子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最后,徐老师从“媒介素养”专业角度提示同学们在面对媒体报道应该保持的严谨态度和学术思辨能力,从而引出讲座的第三个主题。

在第三个主题中,杨倩同学从“新冠病毒源自美国莫德纳公司”的媒体报道出发,对该新闻的引用学术文献“MSH3 Homology and Potential Recombination Link to SARS-CoV-2 Furin Cleavage Site”进行导读,从医学角度分析了文献中的“100%反向匹配与自然发生概率”结果的学术意义,指出该文献的核心观点与现在媒体报道的矛盾之处,引起同学们的反思。在面对传言甚至是“谣言”时,同学们始终应该采取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去认真对待、冷静分析其可靠性,考证其科学性,切勿人云亦云,跟风盲从。

本次讲座不仅仅是介绍中医防疫的历史与方药,也使学生深刻明了中医药在国内外疫情中的贡献,以及作为一名研究生在面对媒体报道时应保留的学术态度和批判精神。三位主讲人用亲切而真诚的态度、渊博的学识、高屋建瓴的观点,以及鼓舞人心的中医药防疫案例,疏导了学生在长期封控管理状态下的心理波动,强调了中医翻译学子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外语教学中心

2022年4月22日